
台湾会馆建于清末,为方便台湾学生来京参加考试而建。
1895年,即清光绪二十一年,一位26岁的年轻人在寒泉中移居此地。
他的名字叫王春元。他十三岁进士,十九岁进士,这次来京应试,更是志向远大。
然而,世事难料。仅仅几天后,他就得知自己无法回家。
王义夫是著名台湾问题专家王春元的曾孙。通过研究清代《灯客录》,他了解了王春元一家的早年经历。
△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王春元之孙王义夫
“邓克录”已经表明了王春元曾祖父的名字和他的民族血统。王氏一家于年年从福建南安迁至台湾台南。明朝后期。
01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从三国到隋唐,已有不少人移居台湾。从南宋开始,中国中央政府开始在台湾建立统治,实行行政管辖。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1661年,郑成功向侵略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发出投降书,并慷慨而庄严地宣布:“台湾,中国的土地,早已被贵国占领,今我来认领,这块土地就是我的了。”经过近一年的战斗,郑丙烈恒功率军收复台湾,并设立行政机构。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于1684年设府、三县。该府为台湾府,辖台湾县、凤山县、株罗县三县。隶属福建省管辖。
随着台湾的发展并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台湾人口迅速增长。 19世纪末,台湾人口从明朝时期的10万多人增加到200万多人。台湾已成为中国农业发达、文化教育发达的沃土。
02
然而,地理位置优越、美丽富饶的中国金银岛却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觊觎。
1871年,琉球银行人在台湾南部意外被杀。日本以此为借口声称谈判,派使者前往北京,谎称琉球居民是“日本国民”,向清政府提出抗议。
随同使节来华的人中,有一位日本陆军少校川崎志贵。此行,他还有一个秘密任务:“视察台湾”。
1873年,华山紫极两次来台湾。他冒充商人,探索台湾各地的道路,绘制地图,了解少数民族情况,为武装入侵台湾做准备。
日本国会图书馆宪法资料中保存着辉山志规当年的日记:“这里地势虽不平坦,但并无真正的险路,攻城并不难。”
日记中还包含对台湾物产和民俗风情的描述:“路两边多是沼泽、稻田、鱼塘,是一片富饶辽阔、令人垂涎的土地。” “民心殷勤,显教化之功。古俗尚存,令人垂涎。”
卡山志贵的日记中多次提及“觊觎”,可见日本侵占台湾的野心昭然若揭。
1874年5月,日军西乡丛岛中将率军侵台,直抵廊桥。
法随着日军的疯狂进攻,排湾当地人在首领阿鲁父子的带领下,伏击石门,准备依靠天灾打败日军。
6月初,日军分三路进攻牡丹会。
作为中央政府的清廷立即做出了回应。作为“负责台湾等地区沿海防卫的钦差大臣和负责各国事务的大臣”,沈葆桢率舰来到台湾,强行移走淮炮,最终以武力逼迫了日本侵略者。
03
1885年,台湾从福建省中分离出来,设立台湾省,全称“福建台湾省”。当时是中国的第20个省。
然而,就在台湾建省九年后,一场战争如雷霆般爆发,改变了很多台湾人的命运,包括王春元。
1894年7月25日,日军袭击中国军舰和运兵船,引发了1894-1894年的中日战争。 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
9月17日上午,北燕舰队执行护航任务归来时,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域对其发起攻击。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海战。
海战中,北燕海军的一艘战列舰定远号机腹炮起火,日舰趁势向定远号冲去。致远舰舰长邓世昌立即下令开足马力,从定远舰起航,直击日军吉野舰,决心将其击毁。日舰连发群炮,邓世昌及船上大部分官兵身亡。
几个月随后,日军在刘公岛、日岛、威海卫港等地向北燕舰队发起猛烈攻击。定远舰被鱼雷击中逃跑。为避免落入敌手,定远舰司令刘步蟾派人炸毁了定远舰,然后自杀。两天后,北洋海军上将丁汝昌自杀身亡,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清政府派李鸿章作为和平调解人前往日本谈判。在日本马关舜凤楼,李鸿章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耻辱失势。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划归日本,并补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消息传出后,全社会都国家被激怒了。
04
1895年,农历四月初四,北京下了一场大雨。都检察院门口,几位部长手里拿着长长的卷轴匆匆赶来。领头的是正在北京受检的王春元。
这封泪流满面的信从时势、地理、军事、人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
他们即兴发言,发出“宁死不屈,死不屈死”的英雄誓言,充分展现了台湾民众宁死不投降的坚强决心和民意。
这是台湾人民第一次公开反对停台请愿,也是中国御史史上最惨烈的“答卷”。
这一爱国壮举拉开了“写在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记载,台湾举人“哭命”的惨状,激励他于1895年5月2日联合北京十八省举人上书,要求光绪帝拒绝和约,迁都,实行变法。
然而,充满活力的“公车上的信”并没有就此结束。甲午悲痛,台湾割让,四千万人落泪。从此,游说台湾就成为中国收复失地、实现统一、救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之一。
请立即收看(11 月 1 日)
CCTV-1 22:30
《祖国复兴——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
的
《中日战争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