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肺科医院结核病专家进行远程诊断检测。 (湖北日报通讯员 张全禄 摄)
胃肠科医生在“内窥镜向导”的帮助下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 (湖北日报通讯员 马瑶瑶 摄)
使用人工智能语音病历自动生成后,会诊后“秒级”生成病历。 (湖北日报通讯员 马瑶瑶 摄)
豆听科技听力测试产品。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马文军 摄)
当AI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医疗将发生怎样的改变?湖北省近日公布了2025年人工智能常见应用场景清单,AI+医疗的实践令人垂涎欲滴就是答案。
这一改变不仅是技术成果,更是对生命更贴心的保障。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访连日来发现,湖北AI+医疗的实例,用科技的力量为“早发现、早治疗”写下注脚,为全国医疗智能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哦哨兵
走进社区了解结核病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金义
通讯员 张全禄
“嘟——”武汉市硚口区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影像室里响起一阵短促的蜂鸣声。
主治医生盯着屏幕上出现的警告框。 “AI结核哨兵”的特点是肺部结节:高度怀疑结核病灶。
医生获得患者基本信息后,立即通过“公共卫生云”系统将影像和诊断建议同步至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半小时后,结核检测的意见来了回复:建议进行痰液检查和PPD检查。
结核病作为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仍然严重威胁着我省人民的健康。控制结核病的关键是及早发现患者、及早切断传播途径。武汉市将“结核哨兵”人工智能机器人植入卫生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云”。 “哨兵”读片预警,实现结核病的早期诊断,避免漏诊。
武汉市肺科医院科长李明表示,医院是传染病防控的“前哨”,结核病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专科医院和大医院诊治能力较强,能够早诊断、早治疗,早切断传染源。但在主流医疗机构医生对结核病缺乏了解,容易出现误诊、误诊。这不仅导致患者走弯路,增加医疗费用,还会造成继发感染。
去年,武汉推进“数字健康”建设优化升级,完成“武汉健康云”五个业务云应用系统建设:公共卫生云、基层医疗云、医疗服务监测、药品疾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风险风险监测、疫情、暴发与儿童保健、结核病防控、精细化管控、健康业务管理。其中,“结核病哨兵”植入“公共卫生云”,由武汉肺科医院运营,提高结核病诊断能力。
自投入使用以来,该系统已纳入硚口区、江岸区、汉阳区和武汉市。在基层健康方面在该区和其他地区的机构中,AI眼睛已经能够从大量的胸部X光检查中识别出疑似病例。疑似病例经湖北省结核病防治临床技术指导中心(武汉市肺科医院)最终确诊,最终确诊病例近40例。
据介绍,“哨兵”可以根据后台算法规则对肺部进行排序,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筛子,预设的网目尺寸小于亚毫米,并找到任何可能的结节。
“试验期间,我们刻意提高了疾病特异性标准,因此‘发现’了更多疑似肺结核病例,但其中不少是陈旧性肺结核或一些纤维性病变。”李明说。
学校等人口密集单位是结核病防治的重点。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已与多所大学签署了协议。胸部X光检查由st学生入学前的信息将被上传到系统中,以筛查潜在的感染源。
据统计,近10年来,武汉市结核病发病率下降了40%,年均下降率为4.9%。拒绝率明显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和全国平均水平。
《内窥镜向导》
一口气发现所有隐藏的伤口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于金义通讯员马瑶瑶
武汉市青山区67岁的陈奶奶(华姓)近一个月来胃口不好,体重一天天消瘦。当他到武汉市中心医院阳春湖分院就诊时,医生发现他有长期吃腌制品的习惯,建议做胃镜检查。
只要持续检查,医生的工作伙伴“内窥镜精灵”就发出警告:“胃体小弯处可能存在高危病变,请务必检查。”请注意!”在胃体小弯处,发现了一个大小为0.6cm×0.8cm的异常隐匿病灶。医生立即对病灶进行了进一步染色和放大检查,初步诊断为早期胃癌。经过及时手术,陈奶奶顺利完成了早期胃癌微创切除术。
据了解,我国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其中几乎85%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肿瘤的早期阶段是常见的,不需要手术和化疗,只需要内镜下切除病灶。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因此,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消化道癌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前期筛选困难宁,内镜精灵人工智能胃肠道肿瘤筛查应用系统落地。该系统由武汉楚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第三人民医院联合建设。全面应用于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三大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
“早期胃癌病灶较小,不易看见,胃食道较小的弯曲也相当隐蔽,有了‘内镜精灵’,就能及时发现早期癌症。”该院消化内科主任张恒说。
据介绍,“内镜精灵”创新性地实现了上消化道检查26个盲点监测,不仅降低了漏检漏诊的风险,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帮助。监测可疑病变的风险水平,并提供早期癌症分类和检查建议。
在下消化道,由于肠道内生理弯曲和褶皱较多,很容易隐藏病变。结肠镜的观察阶段是慢慢退出回盲部。时间不足可能会导致病变被忽视。通常,国际标准规定最少留出 6 分钟的时间,以确保充分观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内窥镜向导”可智能识别回盲部,监测内镜摘除速度,自动记录内镜前进和缩回所需时间,提醒医生保持摘除速度的稳定性,减少视野盲区,提高息肉、腺瘤的检出率。
“在‘??精灵’的帮助下,医生仿佛眼睛雪亮,不错过任何盲点,发现早期癌症并及时发现癌前病变,使得早期筛查更加准确。”张恒说。
目前,南京路、后湖、阳春湖三个院区的消化内镜中心均配备了“内镜精灵”,已帮助医生发现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1000余例。
AI语音病历
听力和写作
“最强大脑”不让医生烧脑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金义
通讯员 马瑶瑶
医生会诊,写病历,快速诊断出心中的病情。这样费时费力“动脑子”的场景,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已不复存在。人工智能语音病历自动生成系统的实施,自动记录医患对话,问诊后“秒级”生成病历。
作为o作为全省唯一一家数字化转型试点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今年5月在全省率先实施人工智能病历。医生平均每天可以节省约2.8小时,让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诊疗和医患沟通。
在该院阳春湖院区甲状腺乳腺外科门诊,一名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前来复诊。 “你需要准备6月份的碘131治疗,你需要停止服用优甲乐,避免吃富含碘的食物……”副主任医师褚慧敏对患者说话时,电脑屏幕上很快就爆发出一行行文字。诊疗完成秒级,自动生成标准电子病历,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病史、相关检查等信息分类准确,一目了然。
对于众多医疗机构来说,医生在进行咨询时记录病历。即使使用电子病历,仍然需要手动选择或输入相关内容。 Chu Huimin openly stated that when recording medical records, it may not be possible to carefully observe the patient's performance, which affects judgment and may also cause doctors to lose concentration, resulting in omissions in consultations and errors in recording medical records. Patients have to wait for the doctor to enter their medical records, which increases the time for the consultation.
针对这一临床痛点,深兰医院与科技联合研发“AI语音病历”。 Dur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oth parties have invested more sa 20 medical and engineering experts, allowing the "brain" of the system to "self-learn" a 100-billion-level token medical knowledge base and a 4 million medical knowledge map, and "learn" more than 60,000+ professional medical terms fROM 32个部门。通过语音识别和大模型技术重构病历生成流程,自动捕捉关键信息,生成结构化电子病历,保证病历的准确性、合规性和个性化。
考虑到医院里以武汉患者居多,系统接受了武汉方言的训练,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
目前,人工智能病历已在武汉市中心医院三家医院使用。该系统已在55个诊所的每个医院工作人员中使用。过去六个月的统计显示,该系统平均每天可以帮助医生节省约2.8个小时。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为海量电子病历数据提供实时质量反馈和改进建议,医院质量控制合格率提升至99%。
让“怀疑”的世界看到它
国产智能助听器正在与人工智能决裂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文君
10月27日晚,光谷国际企业中心灯火通明。办公区,工程师专注地盯着屏幕上声音的声音曲线,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平息干扰噪音,为听力测试扫除“障碍”。
此前,武汉豆听科技有限公司的“噪声防治创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光谷诞生十年来,豆听科技已悄然成长为中国听力健康领域的一支尖端力量。
“我们希望通过测量血压和视力,让听力测试变得简单,让佩戴助听器像戴眼镜一样方便。”豆听科技负责人胡永军表示。
这个简单愿景的背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接近3亿,老龄化速度处于世界水平。 《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显示,老年性耳聋位居我国听力障碍原因之首。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助听器普及率仅为10%,低于大多数欧洲国家20%-40%的水平。 “早些年,国内市场几乎被少数国外巨头垄断,中高端产品的价格通常在1万元至5万元之间。”胡永军想起来了。
这就是市场空白催生了豆豆科技的创新之路。公司从测试端入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原本需要10-20分钟的听力测试压缩到2-5分钟。独立者自主研发的“听力宝”APP,使用手机和标准耳机即可完成准确的听力测量,误差控制在国际标准10分贝以内。目前,“听力宝”拥有约340万用户,已完成超过4600万次听力测试。
去年,豆听科技在全国10个省开展大规模老年人听力筛查,覆盖安徽、广西、广东等地区15万人,进一步以海量真实数据为产品和算法优化提供支撑。
在助听器研发领域,豆听科技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自主研发的智能助听器无需验配,性能可与万元级进口产品相媲美,但价格却在500元、2000元之间。用户只需使用助听器自测听力,设备自动适配,实现“试配、配配、使用”的便捷体验。
该产品目前正处于注册阶段,并已在多家医院和社区站点进行试点使用。 “反响很好,我们正在通过技术手段为原住民带来专业的听力服务。”胡永军宣布,从检测到康复,从软件到硬件,道欣科科技已经构建了完整的听力健康闭环业务,并正在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听力诊断系统。未来有望实现“非专业人士也能完成教授级听力水平的诊断”的目标。
近年来,豆听科技的研发投入一直保持在营收的15%至20%之间。不断升级的技术和产品将为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架起通向“畅听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