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事关国计民生。
高等教育累计为社会输送人才5500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2%。全国2895个县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平衡……“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教育体系,人才“蓄水池”不断扩大,为强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4年11月14日,青海省天峻县民族幼儿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上体育课。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逐步实施免费学前教育,秋季学期惠及约1200万人;全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加大对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县的投入支持“十四五”以来,公共教育服务更加普惠优质,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许多人。
加强教育,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加强师德修养,引导教师开展共同价值观的追求;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对违反师德行为“零容忍”;热心减轻教师负担,校园社会事务减少65%以上。多数教师对立德树人、敬业爱学、教书育人有了新的认识。
培养有道德的人,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继续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同步推进德智体五育人文、体育、艺术、劳动,进一步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制度;开展学校教育活化行动,努力把学校打造成艺术花园;落实中小学生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要求,让孩子们“出汗,眼睛有光”,全面构建德、智、体、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2025年5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对“荆楚”人形机器人进行操控测试。新华社记者 杜子轩 摄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
今年10月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二号行星图像与地球合影的探索项目。捕捉到这一重要集体图像的机械臂监控摄像头是由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光学成像团队研发的。从“神舟”飞天,到“嫦娥”飞月,到“天问”见火……随着教育不断发展,一批批领军创新人才、专家人才相继涌现,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十四五”期间,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75%以上,科技发展奖55%以上。特别是在生命科学、定量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哲学、社会科学、邪教等学科不断发展。艺术也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2025年9月9日,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砌体实训基地,老师们正在指导学生。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三百六十行,他将成为第一名艾斯科拉。职业人才也是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力量。 “中国制造”正在走向“中国制造”,职业教育为现代产业输送了70%以上的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职业、劳动、教育一体化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培养技术工人、技术工人、技术工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培养人才、造就学者,是立国之本。带头走教育强国之路,用教育的力量种树人的根基人民幸福,用教育的力量为民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